首页市场资讯
来源:MIR医学仪器与试剂
人民日报11月9日讯,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日公布,该院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联合研发的体外膜肺氧合设备(ECMO,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)在国内率先进入临床阶段,该套设备已成功救治两名危重心血管病患者。此新闻标志着我国ECMO国产化进入实质性阶段,有望显著降低该产品的国内售价,推动ECMO技术向基层医院普及,使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受益。
新冠疫情以来,ECMO在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该医疗器械作为一项被国外“卡脖子”的核心关键技术,国产化进程步履缓慢,只能长期依赖进口,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,“ECMO一响,黄金万两”,是普罗大众患者敢想却不敢企及的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”。国家为加速该设备科研突破工作,科技部曾发布《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》申报指南遴选优势单位,加强整机研发,加快推进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,并划拨大量经费予以支持。
我国ECMO研发难点及市场现状
数据来源:公开数据
从ECMO透视国产IVD的发展
从全球宏观环境来看,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企业造成了恶劣的外部发展环境,与此同时也给中国自主研发注入一剂强心针:美国贸易保护办公室对很多医疗器械产品加征关税,除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所提及的几大类高性能医疗器械产品之外(含IVD设备),一些普通医用耗材和中低端医疗设备也在拟征税清单行列。无疑给刚蹒跚学步的中国IVD产业出海划上休止符,并严重限制了该行业核心原料、零部件的进口。我国为了在贸易战中立于不败之地,国家开始斥巨资支持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。国家发改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京签署《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》,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,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在“十三五”期间,为企业提供不低于8000亿元人民币融资,重点支持实施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明确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、重大工程及相关创新平台建设等。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、先进治疗设备、IVD设备和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等。在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变革和外部政治冲击叠加共振中,将会有大批国产IVD企业持续受益。
从技术维度来看,国产IVD产业进步巨大,并在一些细分领域达到了与进口产品并驾齐驱,其中生化诊断市场国产替代达到了90%;生物芯片技术(测序芯片、微流控芯片等)设计、制造水平与海外高精尖企业仍有差距(原因主要是在原料,设备制造自给率不足);微生物诊断市场:行业市场不大,占比达到5%,国内的分子诊断技术起步晚,发展时间相对较短、核心技术等客观因素来说,微生物当下适用的检测技术及产品投放仍以进口产品占据主导位置;免疫诊断市场:近年来是推动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,也是国内IVD产业最大细分市场,化学发光市场占比不断扩大。多家国内企业在免疫诊断领域取得了较多技术突破,实现了一定进口替代。但是高端化学发光市场,仍被海外巨头垄断;POCT诊断市场:由于分级诊疗、五大中心、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强烈需求推动了国内POCT行业的快速发展,目前POCT的国产化发展进程较为乐观,设备产品更适合国内医疗现状。
国产IVD各细分领域必将逐渐趋于成熟,在此过程中无论哪条赛道,研发是企业的生命线,以产品及质量为核心,以创新为动力,最重要的是加大基础学科应用投入,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竞争残酷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2021广州国际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试剂博览会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转载需联系授权。
2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2021广州国际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试剂博览会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3、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。